星舰10印度洋溅落的时候,部分舰体都变色了,不会是假的304吧?
大家好,欢迎回到NewStoryTELLER。今天天气不错,出来走走,去超市看看,顺便想跟大家唠唠嗑。
最近不是星舰第十次飞行成功了嘛?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转发那种发射、再入的壮观视频。不过,有个画面特别吸引我,就是飞船最后在印度洋上溅落前,我们惊鸿一瞥,镜头摇摇晃晃,只看到它那个船体表面,泛着一种特别漂亮的橙红色,好像被火烤过一样。
结果就有人在评论区问,说这是不是不锈钢被烧“生锈”了?
马斯克不会是买了假的304不锈钢了吧?
我赶紧打开PDD,想给他们推荐一块测试不锈钢的测试液,5块还包邮,你值得拥有。
哈哈开个玩笑,但这个烧蚀的橙红色,确实像一把钥匙,能帮我们打开星舰整个设计理念的大门。今天,咱们就从这个“橙红色”的烤痕开始,随意唠唠聊聊它背后藏着的那些大智慧。
首先啊,那可不是“生锈”,而是星舰“身经百战”的勋章。
这个现象在材料学里叫热变色(temper colors)。不锈钢在被上千摄氏度的高温烘烤之后,表面会形成一层极薄的氧化膜。不同温度下,膜厚不同,就会折射出不同的颜色:
大约 300℃ 左右偏黄,
到 500℃ 会变成深蓝色,
再往上,接近 600~800℃,就会出现那种橙红到紫红的色泽。
星舰的外壳厚度大约在 4 毫米左右(采用改良的 301/304 系列不锈钢),背风面靠这层钢材本身硬扛再入加热。厚度听起来不多,但配合结构强度和散热特性,已经足够承受再入时的热冲击。
这就回答了为什么有的地方发黑,有的地方泛红——那是它真实经历的“烤痕”,不是瑕疵,而是设计的一部分。
说到这儿,肯定有人想起航天飞机:是不是也是这种思路?
其实完全不是。航天飞机的骨架是铝合金,熔点只有 600℃ 左右,再入动辄上千度,它根本扛不住。于是必须全身上下包裹上隔热瓦和隔热毡,像瓷娃娃一样,一块金属都不敢露在外面。
这带来了一个致命的缺点:任何瓦片破损,都可能酿成灾难。最典型的就是 2003 年“哥伦比亚号”航天飞机事故——发射时一块隔热瓦被脱落的泡沫击中,导致机翼边缘缺口。等到再入时,高温气体从裂缝灌入,整艘航天飞机在高空解体,7 名宇航员遇难。
而星舰的不锈钢机身熔点在 1400℃ 以上,哪怕局部瓦片损坏,钢材本身也能撑住。它的逻辑就是“重点防护”,把有限的隔热瓦集中在迎风面,其他地方靠材料自身硬抗。
所以,一个是“全身穿瓷甲”,一个是“只护要害”。这不仅仅是材料科学的差别,更是一种全新的工程哲学。
所以你看这个航天飞机,就跟咱们金元帅访问一样,领导走多少级台阶,你作为礼宾官也有心里有数,你想想,领导身宽体胖,供氧量有限,万一多走几步嗝屁了咋办,对吧?你别笑,领导就跟航天飞机一样娇贵,一块泡沫能让space shuttle解体,一块酒精棉,没准也能燃起熊熊大火,所以做人还得跟星舰学,皮实一点吧
那话说回来,星舰回收后表面脏兮兮的,带着烧蚀和烤痕,那将来要重复使用怎么办?难道每次都要打磨抛光?
不会的。马斯克的目标是把星舰当飞机用,核心是快速复飞,而不是“翻新如新”。
所以对于这些橙红色的烤痕,处理方式很直接:只要检查后确认结构没问题,就完全不管它。这些痕迹不影响性能,反而是一艘飞过的星舰的“履历”。
真正要紧的是黑色的隔热瓦。每次飞回来,地面团队会快速扫描一遍,检测有没有破损或脱落的瓦片。如果有,就像换灯泡一样拆下来,装上新的。效率比当年的航天飞机高得多。
换句话说,不影响安全的痕迹,一概保留;影响安全的部分,用最快速度替换。
说回到这次 IFT-10。
有网友猜,说这就是个货运测试船,没装载人系统,隔热也不完整,顶多是个“半成品”。
这个说法有对的地方。它确实是一次货运测试,带了模拟卫星上去,把“太空货车”的功能跑通了;也确实没任何载人设施。
但“隔热系统不完整”这点,反而得反过来看。SpaceX 是故意虐机。他们会特意拆掉一些隔热瓦,做极限机动,就是为了测试“到极限能撑到什么程度”。结果它真撑住了,还成功溅落。
所以这次飞行,证明的是星舰的隔热和结构强度,比预期还要强。
那未来的载人版星舰会怎样呢?
有个网友打了个比方,说像装修卫生间那种一体化预制模块,往里一放就能用。其实这个思路还挺对的。
未来星舰内部,确实可能会安装一个高度集成的“载人舱模块”。但它不会是现成的龙飞船,因为龙飞船只适合几天的近地轨道任务。星舰要跑的是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深空旅行,需要:
完整的生命维持循环系统(氧气回收、水循环),
大空间的活动和工作区域,
辐射屏蔽(特别是火星飞行途中),
甚至是心理健康设施,比如分隔的私人空间。
那宇航员怎么上下飞船呢?
大家可能还记得《火星救援》里,宇航员是从火箭底部爬梯子上去的。可星舰 50 米高,底部是猛禽发动机,别说梯子,连门都不太可能开在下面。
现实方案更可能是:
在发射塔上,通过一条对接廊桥,从星舰侧面高处的舱门进入;
到了火星或月球,可能会用内置升降梯或外挂“电梯舱”,把宇航员和设备送上下表面。
换句话说,未来宇航员登船方式会更接近飞机登机,而不是攀火箭梯子。
好了,今天就跟大家边走边唠了这么多。你看,从一个简单的橙红色烤痕,我们聊到了材料厚度、设计哲学、再到航天飞机的惨痛教训,最后还畅想了未来宇航员怎么上下星舰。
这或许就是星舰项目最大的魅力所在——它的每一个细节,都闪耀着对未来的思考,也逼着我们去重新审视过去,并对星辰大海,产生更具体的向往。
行,今天就到这儿,咱们下次再聊。